早在中古世紀,考古學家就已經發現古埃及人及南美洲文明有利用修磨的象牙及木頭制作假牙來代替口腔中脫落的自然牙。

在十八世紀,有人利用剛拔下的牙齒來作假牙植入,那時的過程很粗糙且成功機率很低,失敗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人類免疫系統的排斥。

在1809年,Maggiolo利用黃金作的根柱植入剛拔牙的新鮮傷口,讓它與傷口的組織相結合。

在1887年,一位名叫Harris的物理學家,利用白金作的根柱來取代黃金根柱。

1886年,Edmunds是第一位美國人在顎骨內植入白金根柱並在根柱上作瓷牙。據此以後,許多人都以同樣方式嘗試利用不同金屬及瓷牙冠來完成植牙,但都無法長期存活。

1937年,Strock在哈佛大學發表利用Co-Cr-Mo(鈷鉻鉬合金)稱之Vitallium(維塔立合金)所作的實驗報告;他利用Vitallium植入動物及人體中的剛拔牙傷口,發現術後傷口並無副作用產生。在組織學觀察中亦發現這些植入物有明顯生物相容性,他曾追蹤這些案例到他過逝為止達十五年之久,現今還有人工牙根是採用Vitallium材料製造。

在193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展出許多人工植體,有(Subperiosteal)骨膜下植入,有(Endosteal Blade)骨內刀狀,有(Ramus Frame)分支網狀,有骨內牙根狀(Root)或柱狀(Cylindrical)。 Subperiosteal Implant(骨膜下人工植牙)在過去三十年有成功的案例;第一支Subperiosteal Implant是由Gusrar Dahl所設計。

Endosteal Blade Implant在1967年由Leonard Linkow及Ralph和Harold Roberts所介紹。

在口腔植體學中有明顯進步及應用是1952年由瑞典骨科醫師Branemark所開始領導;他利用鈦合金柱狀物植入兔子的大腿骨並作顯微鏡觀察,數個月後發現此鈦合金植入物可與骨頭產生癒合現象,他稱此現象為Osseointegration(骨整合)。

1965年Branemark開始在缺牙病人口中植入人工牙根,並在隨後數年的追蹤發現這些人工植入物可存活在人類口腔中行使正常咬合功能。

1981年Branemark搜集足夠臨床數據並證明鈦合金植入物是可行的方法。

1982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辦的醫學會議制定醫學使用人工植體的標準,並推動北美正式接受人工牙根的使用,至今全世界已研發出超過二百種以上的植牙系統。

診所位址